1. mCRC治疗中抗EGFR与抗VEGF的“顺序之争”
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研讨会(ASCO GI 2018),日本研究REVERCE(#557)应该是今年GI研讨会结直肠癌领域最大的看点,也是可能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的研究。
既往接受氟尿嘧啶/奥沙利铂/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,瑞戈非尼序贯西妥昔单抗对比相反治疗顺序的随机II期研究。
入组标准:KRAS-2野生型mCRC患者,既往氟尿嘧啶/奥沙利铂/伊立替康治疗失败,未曾接受过EGFR单抗治疗,2015年3月后排除其他少见的RAS突变。
治疗设计:按1:1随机分两组,R-C组:瑞戈非尼 (160mg/天,服3周,停1周),连续治疗到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,然后交叉到西妥昔单抗(+/-伊立替康),治疗至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;C-R组:相反治疗顺序
主要终点及统计学考量:OS,研究设计是检验两组治疗的疗效相似性,效力为80%,即预期中位OS 12个月,HR=0.8-1.25;一共需要180例的样本量,观察到132的终点事件发生。研究的随机分层因素包括随机时伊立替康的使用意向、既往贝伐单抗的使用情况以及研究中心。
次要终点中最重要的是2个PFS,按照随机后的PD为节点,第一次PD前的为第一治疗阶段,记为PFS1,研究者定义在R-C组为瑞戈非尼的PFS,在C-R组则为西妥昔单抗的PFS。两次PD之间的为第二治疗阶段,记为PFS2,研究者定义在R-C组为西妥昔单抗的PFS,在C-R组则为瑞戈非尼的PFS。
研究结论:R-C模式OS更长,PDF1没有差别,但西妥昔单抗的PFS2的显著改善。各亚组间的趋势是一致的。
REVERCE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启示如何?
KRAS/RAS野生型mCRC,目前主要的靶向治疗就是两大类:抗EGFR(西妥昔单抗,帕尼单抗)和抗VEGF(贝伐单抗,其他小分子TKIs,如瑞戈非尼等)。关于治疗顺序问题,在单抗类治疗中已经很多研究开展了头对头的比较,例如德国的FIRE-3和美国的CALGB 80405是关于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比较的全球最著名的两个大型RCT,早期研究结果相互有矛盾,FIRE-3显示一线使用西妥昔单抗疗效OS优于一线使用贝伐单抗。
虽然都是小型研究,这些结果都有相同的趋势,表明在RAS野生型mCRC患者中一线使用了抗血管生成治疗,可能会对后面EGFR单抗的疗效带来负面影响,也就是提示我们,在该类患者的治疗中,靶向药物的治疗顺序可能还是很重要的,需要合理布局。
RAS/BRAF野生型的左半mCRC患者,靶向治疗的顺序是有意义的,医生有义务结合现有临床研究数据提供的证据,以及客观治疗条件,为患者在治疗之初就进行合理科学的整体规划,对于有条件使用两类靶向药物的患者,最佳的靶向组合策略也许应该是一线EGFR单抗,然后贝伐单抗、TKI瑞戈非尼等,这样才能把每一个药物的效应发挥到最大。而一旦一线治疗选择了贝伐单抗,现有证据支持应该继续抗VEGF治疗(贝伐单抗跨线,或抗VEGFR的TKI瑞戈非尼),最后末线才来使用EGFR单抗如西妥昔单抗。